腸息肉不想變腸癌「4種東西要少吃」!醫警告:嘴饞也要忍住

 食物越來越好吃,也越來越不健康,導致罹患大腸癌的民眾越來越多,甚至有年輕化的現象,所以定期健檢是非常重要的,照一下大腸鏡也比較安心。一名來自中國的鄧先生,發現結腸多發息肉,醫師指出,其中兩個是腺瘤性息肉,為癌前病變,建議手術切除,但半年後竟復發,令他摸不著頭緒。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sciencephotogallery

 

根據《網易新聞》報導,原來鄧先生在做完息肉手術後,沒有聽醫師的話,改變原有的生活作息,想吃什麼就吃什麼,才導致復發。對此,醫師感嘆,腸息肉的發生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,時間久了,恐會惡性變扁,因為大多數腸癌都是腸息肉轉變來的,所以腸息肉被認為是「腸癌的癌前病變」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。

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omni-biotic
 
如果不想讓腸息肉變成腸癌,以下4種東西最好少碰。



 

1.肥肉

紅燒肉、東坡肉肥滋滋的,最適合拿來下飯,一個人嗑光一盤也沒問題。不過,肥肉裡的脂肪含量很高,容易升高血脂,而肥肉煉的油被稱為動物油,也含有高脂肪,長期食用會升高血脂,更損傷腸道。若想要維持腸道健康,最好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東西,能促進腸道蠕動,還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態的穩定。

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
 

2.動物的內臟

比如:豬肝、豬大腸、豬腦、豬心、豬腰、雞雜、牛肝、鵝肝等,都是小菜常見的配料。然而,動物內臟富含很高的嘌呤,容易導致尿酸的升高,而高尿酸血症,有高機率會誘發痛風。不僅如此,動物內臟含有高脂肪,會升高血脂,且不利於腸道。

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
3.油炸食物

麥當勞、肯德基等速食店比比皆是,下課後一包薯條或一隻炸雞腿,是小孩子的最愛,但油炸食物同樣含有高脂肪,容易增加腸息肉的發病風險。

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
 

4.酒

一篇發表在《Gastroenterol》的研究顯示,吸菸、酒精、BMI、紅肉、脂肪攝量過高的話,會增加鋸齒狀息肉風險,其中吸菸、飲酒與無柄鋸齒狀腺瘤息肉風險之間的聯繫,大於與增生性息肉風險之間的關係。若身體已經出現息肉,建議戒菸、限酒、維持正常體重和健康飲食等,不然大腸息肉或癌症恐會找上你。

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
 

事實上,腸道的生理年齡被稱為「第三年齡」,越小證明腸道功能越好,腸息肉的發生率越低;越大腸道功能越差,腸息肉的發生率越高。總之,腸道的好壞,跟我們吃下肚的東西密不可分,身體健不健康,取決於大家的生活習慣,一定要從小事開始改變。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newscientist

 

多吃原型食物,能降低生病的風險,加工食品最好少碰!營養師方慈聲在節目《醫師好辣》中表示,一名患有糖尿病的六旬婦人,血糖控制得不錯,但某次回診血檢時,膽固醇超標兩倍至400mg/dL以上,仔細檢查後,才發現她的飲食習慣有問題,身體差點被搞壞。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akutaso


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