沸騰索命2/吃感冒、過敏藥竟易中暑 全台1286萬名慢性病患風險也高

 


藥師提醒,許多藥物會抑制排汗、甚至增加體溫,建議民眾要多加注意,並事前防範。(圖/趙世勳攝)

連日高溫,體感溫度更是飆破40度。根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6月1日至26日,因熱傷害就診已達563人,已超越去年整個6月的517人。多位醫生及藥師告訴CTWANT記者,「在極端高溫下,民眾常服用的感冒藥、過敏藥因為會影響排汗,易增加中暑風險」,「慢性病患者血液循環差,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,甚至引發心臟衰竭」。專家們提醒,要注意用藥。

中暑時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,若沒有及時降溫,死亡率甚至會超過3成。(示意圖/報系資料照)


中暑的嚴重性

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表示,中暑的症状猶如「溫水煮青蛙」,許多人往往只是覺得熱、頭有點暈,下一秒就已經倒地暈厥。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,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、心臟衰竭、橫紋肌溶解,甚至死亡。所以若已覺得不舒服,就要趕快到冷氣房或陰涼處讓身體降溫,若體溫依舊很高,要儘速就醫。

根據國健署資料,熱傷害的風險,從輕微到嚴重可分為熱痙攣、熱暈厥、熱衰竭和中暑等。中暑最為嚴重,若處理不當,會導致器官衰竭,甚至死亡,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%。

藥物對中暑風險的影響

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、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舉例,部分藥物會影響排汗功能或增加體熱,從而增加中暑風險。例如感冒或過敏時常吃的抗組織胺藥物,會抑制副交感神經,影響排汗。另外,治鼻塞用的麻黃素,會造成血管收縮,減少皮膚血液流量,導致散熱減低,同時增加代謝熱能產生,使體溫上升。

慢性病患者的中暑風險

根據健保署2022年的資料,全台有1286萬人因慢性病就醫,而這些患者也是中暑高風險族群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臟病、心臟疾病、肺部疾病、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,身體散熱機能較差,加上長期服用藥物,更容易造成中暑。

朱柏齡分享案例,曾有一名三總60多歲男性駐衛警,因天氣炎熱出現嚴重的噁心、嘔吐症狀,雖未達熱傷害程度,但抽血檢查卻發現腎功能指數飆高到一般人的4倍,出現急性腎衰竭的情形。經查原來男子本身有在吃降血壓藥和利尿劑。

朱柏齡解釋,天熱會使血管擴張,血壓會比平時更低,但對於平時有在吃降血壓藥的民眾,若吃平常劑量,血壓就會掉得太低,連帶影響腎功能,造成腎臟負擔增加。這名駐衛警又因心臟病問題,需要吃消水腫的利尿劑,容易導致體內水分不足,增加腎臟負擔。在雙重因素下,才造成男子出現急性腎衰竭的狀況。

專家建議

朱柏齡提醒,服用降血壓藥、利尿劑的患者,天氣炎熱時,可和醫師討論用藥減量,利尿劑則可討論是否停藥,避免因高溫天氣造成的急性腎衰竭危險。專家們強調,在極端高溫下要特別注意用藥,並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,及時降溫以保護健康。


來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