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孫三代都糖尿病!醫勸「2習慣要改」:腎隨時會壞

 80歲奶奶、50歲爸爸和30歲女兒都得糖尿病,除了家族史影響,日常不良習慣也是導致病況惡化的重要原因。腎臟科醫師林軒任表示,糖尿病腎病變是常見的併發症,但並不是每位糖友都會有腎臟病。如果養成3個好習慣,腎臟病發生的機會就會降低;反之腎臟負擔加重,「腎臟隨時都可能壞掉」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,翻攝自unsplash

 

林軒任醫師分享三代都有糖尿病的一家,奶奶生病多年但控制不錯,可是已經有慢性腎臟病第四期。爸爸自認飲控得宜就不太吃藥,結果已經出現「蛋白尿」,繼續下去就會變成奶奶的狀態。才30歲的女兒更是沒在吃藥、血糖控制不好,再下去腎功能就會退步到跟爸爸一樣。林醫師說明這些狀況並非個案,「很多人對糖尿病的病識感相當低,又擔心吃太多血糖藥會傷腎,索性不吃藥!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!」

示意圖非當事人,翻攝自unsplash


林醫師直言:「每個人出現糖尿病腎病變的時間點都不一樣,取決於糖尿病控制程度。」糖尿病控制好 (平均血糖100以下) ,基本上就不會造成腎臟負擔,反之則加速傷腎。林醫師分享「糖尿病腎病變」4警訊:

1. 糖分控制非常差:糖化血色素總是大於7.5,甚至8,因為糖分控制太差,會加重腎臟負擔,腎臟隨時都可能壞掉。

2. 家族史:假如家族有人得糖尿病,且腎臟也壞掉,就要特別注意自己會不會也是那個族群。

3. 有蛋白尿:當出現蛋白尿,就代表罹患糖尿病腎病變。

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


不過糖尿病是有機會逆轉的,腎病變也可避免,林醫師分享主要應培養3個習慣:「1. 好好控制糖尿:當糖化血色素越低 (小於6,或6.5以下) ,腎臟病發生的機會就會越低。2. 遵照醫囑服用血糖藥。3. 低蛋白飲食。」若像上述案例父女2習慣不改,沒控制飲食又不按照醫囑吃藥,那得糖尿病後搞壞腎臟的風險就易攀升。



翻攝自臉書 (引人入腎・林軒任醫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