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之後,不管有沒有存款,都別幫兒女做這四件事

 作家林清玄說:“父母對待兒女,雖然兒女像風箏遠揚了,父母的心總還是綁在線上。”

當我們退休了,兒女也長大了,但是兩代人之間,仍舊有一條無形的繩索,聯繫起來。

身為父母,肯定希望兒女過得好,也會積極幫助。

可是,如何幫助才是正確的呢?不是花錢就能解決問題。有時候,父母無止盡地拿錢給兒女,反而變成了溺愛,兒女還會變本加厲地索取。

因而,我們退休之後,不管有沒有存款,都別幫兒女做以下四件事。

01

兒女買房,適當支持,別盡全力。

古人建議:“六十不建房,七十不添衣。”

放在現在來說,七十歲之後不買衣服,是不符合生存規則的。畢竟,我們不再像古人那樣窮困,人的壽命也更長了。

六十歲之後,不再操心房子的事情,倒是需要認真領悟。尤其是已經有房子居住的老人,應該知足才對。

很多老人家在兒女買房的時候,會這樣想:多給兒女一些錢,等他們有了新房子,自己走不動了,也能擁有一間屋子,能夠擺下一張床。

事實和老人想的,大不一樣。很多兒女的家庭,容不下父母的一張床,多一雙筷子,都是很煩惱的事。

在農村,有的老人,辛苦幫兒女蓋新房子,但是自己卻不得不住在破敗的老屋裡、改造之後的牛棚裡。

金窩銀窩,不如自己的老窩。兒女買房這件事,跟退​​休老人關係不大,別太上心了。尤其是兒女買第二套房子,多半是為了孫子女的生活做打算,或是用來投資。必須看清事實。

02

金錢保管,可以交底,但別「交接」。

父母把錢財給了某一個兒女,會認為是偏心;把錢財都掏出來,自己也不太願意;把錢財分配了,坐等兒女來贍養,兒女口頭答應了,但是行動上是做不到的。

也有兒女,惦記老人的錢財,總是糾纏著,想很多的套路,讓老人掏錢。

俗話說:“好奇害死貓。”

老人越是藏著掖著,兒女越是惦記著,兄弟姊妹之間還互相猜忌。

因而,老人要在適當的時候,告訴兒女,自己有多少存款,多少退休金,大概的開銷有多少。讓大家都放心,錢就在家裡,沒有誰「獨吞」。

錢財的事情,說清楚了,但是不要交給兒女去保管,要考慮到「有去無回」的問題,畢竟,不是所有的兒女,都毫無私心。就算是兒女在投資的時候,挪用的老人的錢,也是說不清的煩惱。

03

孫輩教養,只花小錢,大錢另當別論。

退休了,去幫忙帶孫子、外孫,日子也熱鬧了,一家人也在一起了,看起來是很開心的事。

可是,老人家帶著孩子外出,總得花小錢:買玩具、衣服、吃零食等。

逢年過節,給孩子們一點禮物,一個小紅包,添加了喜氣。

有的老人,想要給兒女減輕負擔,承擔了孫輩讀書等,大額開銷,或者幫兒女把家庭裡的生活費,都大包大攬了。

當金錢源源不絕地被兒女花光之後,問題就來了。沒有得到老人幫忙帶娃的兒女,內心開始厭恨,認為老人在偏心。

得到老人幫助的兒女,默不作聲,認為是理所當然的。

就是獨生子女家庭,老人無休止地“倒貼”,也會有經濟壓力,畢竟自己不年輕了,收入也是有限的。

牢牢記住一點:幫忙帶娃,不是義務,得講規矩。

在金錢方面,要和兒女商議,看看帶娃期間,兩代人如何管錢、花錢。讓兒女去承擔大額的開銷,這是他們該有的責任。

04

子女婚配,應該關心,但不承擔所有費用。

我的三奶奶,在六十多歲的時候,小兒子才結婚。

按照當地的習俗、女方的要求,給了十六萬的聘金,還在縣城買了一間小房子。

為了小兒子的婚禮,三奶奶掏空了所有的積蓄,還承擔了十萬元貸款。

小兒子結婚之後,三奶奶請小兒子、媳婦還貸款。媳婦馬上就不樂意了,還以離婚作為要挾。

此時,三奶奶的大兒子也不樂意了,因為他結婚的時候,沒有在城裡買房子。

俗話說:“兒孫自有兒孫福。”

對於兒女的婚姻,我們需要關心,但是在費用方面,需要謹慎處理。婚姻到底是自己的事情,而不是父母一管到底的事情。

一些龐大的費用,還是在兒女結婚前,說清楚為好。另外,千萬不要助長巨額聘金之類的陋習,在城裡買新房,房貸的任務,還是交給兒女自己處理為妥。

05

退休金是老人的生活基礎,存款是老人的尊嚴,養老的底牌。

不要以為,反正有退休金,存款沒有了就算了。誰都有應急的時候,還不知道意外在什麼時候出現。摳住存款,有備無患,是做人的遠見。

在這裡,和退休老人,分享幾個拒絕掏錢給兒女的方法,既能讓兒女接納,又能維護家庭的和諧。

其一,帶頭做勤儉節約的人,培養好的家風,讓大家都知道,賺錢不容易,存款更不容易。

其二,建立家庭的規矩,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,也要明算帳。不要讓大額的開銷,變成了一筆糊塗帳。只要大家都接受了這樣的規矩,雖然冷漠了一些,但是矛盾也會少一些。

其三,拒絕幫助兒女,要「大家庭」集中商議。老人要學會「叫苦」,說明自己的難處,不要罵罵咧咧,做出得罪人的姿勢。畢竟,血脈之情,來日方長。

綜合考慮,退休後的幸福生活,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,有一筆錢,有一個老伴。

學會守住自己的幸福,是最清醒的自律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關注我的文字,走進你的心靈。

文中配圖來自網路。